Search


【關於多元性平/性解放爭論:父母們與同志朋友們,大家想要的結果是什麼?】
  • Share this:


【關於多元性平/性解放爭論:父母們與同志朋友們,大家想要的結果是什麼?】

關於自己所寫關於同志遊行表演內容的原Po文,經過幾日的深思, 體會到自己在下筆的當頭是有些激憤。

可能當時看到相關訊息時相當難以理解,為何一個公開的活動要呈現一般父母也難以平靜閱聽的性解放歌曲內容?

即使只是其中的一首歌,但是看到裡面所一一呈現的內容,我乍舌,我發楞,甚至難以平靜地逐句讀畢。

我當下直覺不可思議,這怎會是一個公開活動可以允許的表演?

很抱歉,實難壓抑作為一個長期站在父母角度思考教養問題的作者之不平靜情緒。我當下是真的沒辦法做好情緒的控管,以致以大量的內容討論該首歌曲的適當性。

說實在,直到現在,想到那樣的壓軸歌曲還是相當不能理解。
畢竟以一個一直在親子問題上著力的作者而言,真心期盼心智尚未穩固的孩子們必須先學會如何尊重所愛的人與認識負責任的愛情,那絕非隨心所欲,縱慾而行。

直至孩子心智逐漸成熟,再放膽放心地讓他們認識多元複雜的性平內容,甚或討論性解放議題,以期他們在未來能以誠愛人,對愛負責,以期他們在人生中真正能嘗到戀、愛甚至性的溫暖美好,而陪伴他們的愛人、伴侶亦然。

我們父母何嘗不期盼一個和諧而共同成長、互相諒解、充滿真愛的美好社會?

這陣子,因為一些網路發文的累積,父母和同志朋友之間似乎不自覺地築上了一道深牆,形成大家都不樂見的對立與傷害。

我左思右想,這怎會是我要的結果?這怎會是臉友們樂見的下場?這怎會是勇敢為自己爭取權利、要讓自己真愛攤在陽光下、與眾生平等愛自己所愛的同志朋友要的結果?

不是,一切都不是。

但是我得在此坦白呈現另一種聲音:

太多的朋友私下告訴我,這現世多元價值之紛亂,連做為父母的都已失了準,有時只能壓抑吞聲,因為疑惑而稍稍發出的一點點不一樣的聲音,立馬就遭來敵對式的質疑與痛斥,誰願意自己成為標靶、成為落水狗,被嗆、被圍剿、被肉搜?

偏偏父母們要在既艱苦又複雜的環境中擔負辛苦養育孩子的重責大任,所有的結果都由我們自己來承擔,而非制定教育內容的政府、學者、性平團體。

孩子偏差、出了問題,社會上首先興師問罪的正是現在面對性解放訊息子彈飛舞而錯愕憂心的父母。但是,很多父母們已噤若寒蟬。

面對價值混亂多元的社會,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擁有自信與智慧,而且大多數的父母可能都沒有自信、智慧來確定自己是否走對了路,教對了孩子,

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焦慮,我們甚至根本不知道該不該表達,因為往往一個字、一句話都在網路上被放大處理。

我看到,焦慮而失去依準的父母們慢慢也凝聚成一股怨氣,一股有苦無處訴、有焦慮無從宣洩、有疑惑不知如何正確行走的怨氣,其實我也擔憂這股怨氣壯大,但,在我身旁,我的確觀察到,怨氣在默默壯大。

我不能漠視,不能騙人。

這顯示父母這一端逐漸凝聚出清楚的訊息,對於多元性平議題與延伸出來更多紛亂的性解放、性愛價值,普羅大眾父母的焦慮,對世界價值的陌生惶恐,的確有被梳理、被同理的需要,

但是現世相對應給予實際教養兒女的父母的同理有多少?網路讓出給父母合理發聲、並耐心傾聽的空間又有多少?

這也是為什麼一首極具爭議性的表演歌曲一旦在網路上原形畢露,就輕易點燃了父母的怒火之故。

但這絕非恐同、與排斥、嫌惡同性戀,甚至以此統一罪名套在所有發出不同聲音的父母身上。

回首過往,父母們的確也在進步、在成長,其實很值得慶幸的是,比起多年前,很多父母爭議的焦點早已跳脫「恐同、不接受同性戀」,不少父母們真心支持為真愛執著、在真愛裡付出與負責的同志朋友們。

憑者著一點,也給一直願意打開心門學習的父母們拍拍手吧!父母並非網路朋友所想像與形容的守舊、僵化、冥頑不靈。

父母的真實焦慮與惶恐應該要被明確的標示與傳達:

不是恐同,不是否定同性戀、雙性戀等,很多父母早已跳過這個層次,

而是,到底該如何界定正確、健康、負責、尊重的多元性愛價值?畢竟,性解放的世界實則是我們難以想像與害怕、全然陌生的世界。

如果一個凝聚性平觀念的重量級活動,其公開的表演節目都可以百無禁忌的以性侵、亂倫、人獸交等為內容(這是一種性交方式,而且是侵犯式、具傷害性、沒有尊重的性交選擇,與單純的裸露問題是不同的),那麼,父母心中到底該持守何種模樣的性平之尺?

作為遊行的壓軸表演,挑動了擔負教養重責的父母的最疑惑也最敏感的神經。

我很抱歉,我不是神人,那些字字句句,重力敲著我的腦門,讓我的太陽穴發熱發慌,讓我的神經傳導紛亂失控,而我,是那數不盡的為人父母之一。

我支持同志的真愛及其遊行活動,我相信遊行大多數的良善有愛的朋友,以及為愛奔走的所有正向宣傳活動。

下一屆,我一定會親自走一遭,眼見為憑,看見你們大多數時間正向傳達訊息的活動模式與付出,更要為更多人傳達真愛的聲音(當然,期盼著不再有那樣的壓軸節目或被滲入奇怪的行銷商品來挑動父母們的敏感神經啊!);

父母端與同志朋友端,是不是兩方都要站在對方的立場,特別是體貼到對方憂心難解的卡關,而彼此都願意釋出更多的理解、包容與學習?這是雙方的課題,如此,歧見與鴻溝才能被化解。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作者、親子作家彭菊仙最新力作 ★聚焦青少年的行為、手機電玩、戀愛人際等33個教養難題全攻略
View all posts